亲历者回忆1948年回返鲁南,伤兵遍地,老乡抬国民党兵也要扔进坑_华野九_百姓_陈毅
“亲爱的同志们,你们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军,肩负着光荣的使命,正是你们,带来了无数胜利,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……我们不能放你们离开,必须让你们为我们报仇。你们要像在孟良崮战斗那样,消灭敌人,在潍县书写属于你们的英雄篇章。”
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,中共潍北县委和人民给华野九纵发出的信件内容摘录。
潍县的百姓对九纵的情感深厚,纯朴且真挚。他们不希望九纵离开,心中惦记着可能受到还乡团报复的忧虑。对于整个山东人民来说,尤其是鲁南一带的人们,对还乡团的仇恨是根深蒂固、刻骨铭心的,仿佛融入了血液与骨髓之中。
展开剩余83%甚至在鲁南战役结束后,鲁南的百姓归乡时,看到路旁国民党军的伤兵俘虏时,许多人都忍不住朝他们吐口唾沫;若是碰到国民党的尸体,百姓便会将其丢入坑中,随即点燃火焚烧。
1946年夏,山东野战军在泗县战斗失利,陈毅面临的压力更是与日俱增。9月19日,陈毅再次遭遇失败,苏皖解放区的首府淮阴失守,使得陈毅的心情愈加沉重,深陷痛苦的困境之中。中央军委急忙接收到战报,并做出了迅速调整,决定将山野和华野两军合并行动,指挥部合二为一。
在军令如山、没有一丝迟疑的情况下,粟裕立刻指挥华野主力北渡涟水,与山野合兵一处,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十万大军。9月25日,陈毅在涟水县西北的陈师庵与粟裕见面,双手紧握之际,陈毅笑着说:“党内公认,我陈毅是不太善于作战的。这次我们联合,就是要打个漂亮仗,改变山东局势。”粟裕则回应:“就像以前一样,我当助手,你拿主意。”
两人合作的第一次战斗便在宿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,虽然蒋介石并未因此受到致命打击。很快,蒋介石调集重兵,欲通过从鲁南打破口子,进攻山东地区。而中央军委则借宿北战役的胜利,决定集中力量,歼灭鲁南敌军,并有可能收复枣庄、台儿庄,进一步巩固鲁南根据地。
1946年底,国民党军整编第33军、26师、51师及第1快速纵队不断向鲁南推进。整编第26师装备先进,且在印缅地区战斗中曾立下赫赫战功。师长马励武自信满满,曾夸下海口:“拥有这样的部队和装备,不要说3个师,整个新四军我都能轻松打败。”
然而,“欲使其灭亡,必先让其狂妄”。马励武的狂妄自信,终将为自己带来巨大灾难。起初,马励武进军顺利,占领枣庄后,准备接着攻占临沂。此时他认为临沂易如反掌,开始疏于警戒,沉浸在庆祝新年的乐趣中。
1947年1月2日,漫天大雪中,马励武让部队杀鸡宰牛庆祝新年,他却自己跑去县城看京剧《风波亭》。就在他陶醉在戏剧的悠扬曲调中时,华野趁敌人放松警惕,发起了猛烈的攻击。华野的左、右纵队迅速包围敌军,3日总攻开始,天公似乎也站在华野这一方,敌军的坦克和车辆在大雪中难以发挥威力,反而成了拖累。
华野采取分割包围战术,成功歼灭了整编第26师的第44旅和第169旅大部,包围了号称“国军精华”的第1快速纵队。1月4日,风雪交加的日子里,第1快速纵队的重装备陷入泥潭,无法动弹。恶劣天气不仅让敌军的装甲部队失去机动性,连空中支援也变得无效。粟裕早有预料,指挥部立刻布置了空中标记,敌机误投救援物资到我军阵地。
1月11日凌晨,华东野战军取得了全面胜利。陈毅收到捷报,心情激动,写下诗句:“徐州薛岳掩面哭,南京蒋贼应垂泪。”而蒋介石在日记中表示,这是“二十年剿匪以来最大之损失。”
此次鲁南战役,歼敌5.3万人,彻底粉碎了国民党进攻山东的计划,也确立了粟裕在华野的指挥地位。战役结束后,和平的曙光逐渐到来。为了不让战争波及到百姓,华野提前组织地方党组织,安排百姓撤离,确保他们的安全。
1948年,随着鲁南局势基本稳定,解放区逐渐牢固,百姓开始陆续返回家乡。尽管归乡路途遥远,交通不便,但他们依然坚韧地步行回家。沿途,解放军分发了缴获的国民党粮食,百姓们一天获得2个窝窝头和2两花生饼,儿童则按照年龄分配。
尽管饥饿,百姓们依旧不舍得立刻吃完,常常将花生饼轻轻咬一口,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碎屑接在手心里。饮水方面,大家用铁锅融化雪块,烧开后便可以饮用。战士们与百姓之间情深意重,百姓也经常向他们献上些许食物和心意。
然而,战斗并未全然结束。每当经过枣庄,百姓们会情不自禁地升起强烈的愤怒。枣庄曾是最激烈战斗的地方,那里的国民党士兵此时纷纷围坐在篝火旁取暖。
随着解放区的稳定和国民党士兵的败退,百姓们渐渐恢复了宁静的生活,仇恨与痛苦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。解放军不仅击败了敌军,还赢得了人民的心。在这背后,民众的支持和帮助才是决定胜利的真正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